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是控制淮河干流中游洪水的關鍵性戰略骨干工程,樞紐建筑物種類多,工程調度運用復雜,工程建設面臨諸多技術難題:(1)淮河截流改道后,是利用和擴大1958年開挖的上下引河還是重新布置開挖新引河;(2)樞紐壩上有邱家湖、何家圩行洪區,壩下有姜家湖、唐垛湖行洪區,河勢復雜,這四個行洪區的調度運用方式直接影響到臨淮崗工程的布置,應與樞紐布置相結合進行調整改造;(3)臨淮崗船閘下引航道與城西湖退水閘下引河交角較大,城西湖退水時對淮干航道的影響需要進一步研究等。
經研究和技術攻關,工程采用新型的總體布置形式、結構形式、新材料、新技術及新工藝,成功解決了廢舊水工建筑物加固改造和各新建水工建筑物設計、施工、運行中的一系列復雜關鍵技術問題,其中無繩索開孔垂直聯鎖混凝土砌塊技術達到同期國際領先水平,寬闊平原河道總體布置、薄層混凝土溫控防裂、深孔閘閘室中隔板等新技術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
成果的先進性及創新點:
(1)創造性地運用"人水和諧"的理念,提出全新的"日常零淹沒、極少量征地移民"的大洪水控制樞紐規劃思路。
(2)創新性地解決了寬闊平原河道特性復雜、功能各異的多項建筑物總體布置的難題。
(3)采用了多項新技術、新工藝,成功解決了廢舊水工建筑物加固改造施工、運行中的一系列復雜關鍵技術問題,其中無繩索開孔垂直聯鎖混凝土砌塊技術達到同期國際領先水平,薄層混凝土溫控防裂技術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
(4)成功地解決了多項工程技術難題。首次在主壩護坡設計中采用開孔垂直聯鎖混凝土砌塊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采用硬式塑料排水盲管代替傳統砂礫排水褥墊技術,保證了工程質量、降低了工程造價,提高了工程壽命;運用加筋土技術,設計出深孔閘加筋土復合式翼墻新的結構型式,滿足了防滲、導流、擋土等功能要求;采用多頭小直徑深層攪拌技術解決深孔閘砂基大面積防滲與抗地震液化問題;采用深孔閘主閘門鉸接式分節技術,解決了大平面閘門運輸、安裝上的難點;采用合理的減壓結構,科學利用水壓力、水重,優化岸墻設計,成功解決了墻后土壓力大、開挖回填量大的問題;采用水平鋪蓋和垂直截滲相結合防滲、設減壓井群消散承壓水等防滲排水措施,成功解決了閘基透水層的防滲問題。
(5)突破性地采用多項施工新工法。制定"單戧堤、單向進占、定位沉船、雙向合龍"的截流方案,確保了截流戧堤的穩定、安全;設計采用"淺基淺降、深基深降"降水方案,針對深、淺基坑采用分區降水方案,既保證了主體工程安全,又比常規深井降水減少了總降水量,縮短了工程施工周期;在大體積混凝土中采取了優化混凝土配合比、摻入混凝土外加劑及粉煤灰改善砼性能,降低水化熱,有效地控制混凝土裂縫的產生;采用了電解質式位移監測系統,壩體內部變形情況能及時得到監測,保證了壩體土方填筑的相對連續性,從而減少了原間歇工期,確保了工程于2004年汛前完成了壩體土方填筑。